此遗址在靖远县芦乡政府西北4公里祖厉河东岸,自靖远县城东南逆祖厉河而
30公里
。黑城子古城堡遗址即唐代新泉军驻守屯田之地,
为
蕃、
项
占据,旧名东北冷牟,应为西夏
对新泉的
法。北宋元符二年 (1099年)宋军收复此地
即筑堡建砦,遂恢复新泉旧名。黑城子古城西城墙部分已为祖厉河改
所冲毁,
部分城址尚存。现存城郭残址尚有三段城墙,残
2~6米,其东墙
160 米,西墙
116米,南墙
250米,北城墙已被祖厉河
冲毁。城墙外有护城河遗址,城
现已开辟为耕地。地面
有灰坑及砖块、瓷片等,经专家考证,此为宋元符年间所置新泉寨,现列为省级文
保护单位。
记住【吉泰小説網】:JITAIXS.COM
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任征西元帅平定金城薛仁杲和凉州李轨割据政权
,会州即归唐统辖。为防御
蕃东侵,唐代曾沿黄河
线驻军屯田。据《唐六典》卷七载:“凡军镇边防镇守,转运
给,则屯田,以益军储。”今靖远诸地就曾为唐军屯田戍守之地。《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天
元年(742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 (758 年)复为会州。永泰元年 (765 年)升为
州。”又《新唐书•地理志》注:“有新泉军,开元五年 (714年)废为守捉。”另据康熙《靖远县志》称:“唐
足初年 (701 年),凉州都督郭元振置新泉军,驻新泉寨。”而其地址正在此
。按唐制凡戍守军队
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唐
屯千
左右,时会州开五屯,即驻军5000
左右。时七至十屯为
军,故会州五屯才降为守捉。新泉城即为守捉之军部,统领附近各川塬军屯地。笔者当年曾在这
带
队当知青,发现许多塬头山梁都筑有土堡,有的还十分
,据当地
说是
去为防土匪所筑,
查阅史料,才知其中有些可能就是唐宋以
或明清时屯田驻军的遗迹。
北宋时期,项
建立西夏国叛宋,拥有今宁夏、河西走廊及黄河以东部分地区。为了
步拓展疆域,西夏军南
夺取会州地,并在黄河
游的鹯
古渡
建造黄河莎 (索)桥,修筑城堡,驻兵守护。为抵御西夏的入侵,北宋朝臣集中商议,又筑新会州城以
防守,并割安西 (今宁夏海原县)城北六寨子隶属会州,黑城子城堡
约就是在这
时期恢复修筑的。据史料记载,北宋哲宗元符二年 (1099年)秋,始筑会州城,辖敷川县(今靖远),安西、会川二城,怀戎堡 (今平川区打拉池)、通泉堡(骗马原)、正川堡 (鹦
湾)、静胜堡 (苇子湾)、
泉堡、会宁关、平西寨 (今安定区鲁家
)、新泉堡 (今靖远黑城子)等八关堡寨,属秦风路。
面对西夏的强,宋仁宗支持庆历新政,听取范仲淹的建议,采取沿边修筑堡砦积极防御的措施,并实施以城堡为支撑点,团结当地部族联
对敌的战略,有效地抵御了西夏的侵袭。其
措施是每500
置
堡,每三堡或两堡置营田官
员,以时耕种,农闲时则
以武艺,以备战斗。到了北宋末期,陕西四路所筑堡寨共有70多个,其中秦风路13个,泾原路21个。这些堡寨构成了
军事防线,对西夏的
形成有
的抑制作用。会州盛产谷
,粮草充裕,却
于与西夏临近的边界地带。而黑城子城堡却可西控祖厉河,东扼西夏“贡马
”,既可阻断夏军铁骑冬季踏冰
黄河而
的
,亦可防守秋季从银夏东
敌军掳掠粮秣的奔袭,所以其军事防御目的十分明确,对于防御阻
西夏侵扰、控扼西夏军队供给,都有着十分重
的战略意义。
15. 虎豹
虎豹又称河包
,位于今靖远县西乌兰乡
村,为河靖坪 (又称虎豹坪)
西临黄河的古渡
。黄河流经这里
,因山
河
绕行,而成环
之状,故名河包
。由于河
转弯,
流平缓,适宜船渡,成为逆
而
,南通金城 (兰州),到河湟、去河西的必经渡
。为掌控这
重
津渡,中原政权自秦汉以
据有此地
,就应在附近建有关隘。《汉书•武帝纪》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武峙,遂逾陇。登
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当年汉武帝所到之“祖厉河”其实并非今由定西经会宁流入黄河的祖厉河,而是指黄河。因此段黄河正在当时安定郡的“祖厉”县境
,故到北魏郦
元为《
经》作注时,尚记为“河
东北流经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从所记方位看,祖厉故城就恰在此地,成为控扼今祖厉河入河
和黄河渡
三角地带的军事战略
塞。而在北魏时,祖厉已称故城,说明必有新城已
在原地。汉武帝当年西巡也正是
于对新占领的匈
故地的
种军事考察,其先
两次西巡都是为加强西北边防,都是沿当时新开辟的丝绸之路的主线(
的北
)自崆峒、萧关而
,受阻于黄河而还。之所以这样,
是匈
经元朔、元狩几次彻底打
,河西才初步平定,汉朝建置未定,武帝还
宜渡河远行到河西;二是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政府于“武帝元鼎三年 (
114 年),始建祖厉、鹯
”。从北地郡和陇西郡分置了安定郡,设祖厉、鹤
二县 (今会宁、靖远地区)共有21 县隶属之。从
同、祖厉 (读音嗟赖),包括乌兰(
蒙语意
)顫
等地名看,当源于匈
语,说明汉政府还未
得及对原地建置彻底
行汉化,而之
的祖厉、乌兰就有可能
再是其
的位置,而会州、靖远等地名当为以
所置了。
据原银市志办苏志存先生考察著述,在
村附近的河靖坪北,相关
员曾于1987年修建小学时,发掘
汉墓多座,又有东汉祖厉
破羌将军张绣墓在此地,如此,则祖厉故县城址在
村附近则
误。虽然
因河
泛滥被毁
迁移
,但表明起码在东汉之
,祖厉古城作为扼守黄河的津关曾存在
近300年的史实。
自东汉以,虎豹
的
通及军事战略意义未减,虽朝代更迭,但皆为驻军重点守御的津渡,是当地黄河段四
古代官渡之
。直到清代光绪年间,靖远知县储英翰还勒石立碑于其址,
撰《河包
官渡记》以记其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
军三
主
在会宁胜利会师
,
四方面军奉命北
执行中央宁夏战役部署,就经此渡
河。时徐向
、陈昌浩、李先念等率部21 800多
,突破国民
重兵防守,于虎豹
成功抢渡黄河,演绎了血战
条山、孤军
入河西、血染祁连的悲壮历程。如今为纪念西路
军跨越黄河天堑的英雄壮举,当地政府筹资在这里修建了“
四方面军抢渡黄河纪念碑”,还由甘肃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创作了
军渡河塑像屹立在黄河边,以缅怀革命先烈的
功伟绩。祖厉古城遗址虽然湮灭了,但虎豹
古渡却依然流
如旧,在诉说着昔
曾经的繁忙与
,这里已成为当今
国主义
育基地,
引着各地的探访者。
16. 沙古堆堡
沙古堆堡在今靖远县永新乡永新村,旧志云,在靖虏卫北130里,旧名“古堆”或“万斛堆”,为境
史书最早有记述的地名之
。因永新村东山
小坪
有许多古塚,故名。东山山头有古城遗址,
知筑自何代,为“万斛堆”旧迹。沙古堆旧堡筑于东山山头
,四面山险,明代设
守官
员,统领军丁129名,所管墩台5座,隘
2
, 无墙边30里。
堡城因山崖形斩削而成,城周160丈,连女墙
3丈1尺,底阔加帮8尺,
阔5尺。外廓斩山崖
周250丈,
1丈6尺。嘉靖四年 (1525年)展筑而成,时百姓栖止
寥寥数家。万历间,始设
守防戍。
祟侦十三年奇荒,百姓或饥饿而
,或逃亡
乡,
殆
,地遂
废。
沙古堆堡东至芦堡40里,南至
泉堡60里,西至永安堡30里,北至
庙堡40里,正当由宁夏中卫南
西渡黄河的
路
冲,是控扼渡河东
或西去的必经之地,有着重
的军事守御地位。
17. 永安堡
永安堡旧址在今靖远县龙乡永和村,在靖虏卫东北120里,城周3.1里。明隆庆五年 (1571 年)六月二十
工,十
月初三
竣工。东至
古堆堡40里,东北至
庙堡30里,西至哈思吉堡30里,南至裴家堡20 里。
成化、弘治,河西鞑靼数部云集松山(今景泰寿鹿山
带),每从哱啰
(今索 桥西渡
),急三湾(
庙以西)入犯靖远、安会地方。隆庆元年,宾兔率
骑自老龙湾踏冰渡河,
掠
草塬、郭城驿,镇守郭震拥兵自卫,未尝发
矢以御敌,靖虏卫指挥佥事李文瑞,指挥张鹏、李得林、魏印皆战
。郭震掠功罔
,嫁祸陷
。卫监生
冠、杨震在京
书兵部尚书霍思齐、霍
同总督军门王见川奏闻,诏命建堡裴家川,改名永安,设守备,改北路游兵驻屯戍守,隶靖虏卫参将,而以哈思吉、
庙、
古堆、裴家堡诸堡隶永安堡管辖。
明代永安堡曾设守备官员、中军官
员、
守官
员,军丁600名,官兵600名,马800匹。永安堡依山据险,为边防极冲
之地。万历间,除有守备中军坐堡统领马步军丁防御外,每年冬,卫参将还统军丁400余名于此防冬,备寇
器264位杆。时鞑靼银定歹成部住松山,距永安300余里。永安管墩台24座,隘
12
,有墙边50里。无墙斩偏坡边100里,外寇每自
羊川、五方寺、鸭
崖
没,或自榆树岘、枣林
、急三湾入犯 (以
地名俱在河西景泰县境)。永安堡立即
兵堵御,并传烽
于卫营兵马,相机御敌,各堡兵马齐
,可保无虞。
永安堡辖地四界是:东至芦界小川子55里,西至索桥河40里,南至
泉
界塘马营45里, 北至黄河30里、至八泉60里、至沙古堆40里、至
庙30里。
18. 庙堡
庙堡遗址在靖远县
隆乡
庙村。
庙堡在永安堡东北30里,地接塔
湾,为防范松芦鞑靼
寇之
隘。其城周176丈,明万历三年 (1575 年)建,
守官公署在堡
。
残元蒙古松山鞑靼部多在此地黄河以西集结,逢秋因河涨,流急
险,胡骑难以卒渡,此地确为天堑。但入冬
河面结冰甚坚,若防范稍有疏忽,则外寇就会踏冰闯入,
掠沙古堆、打剌赤及环、固、静、会等地。故设永安堡为之藩篱,而
庙堡又为永安堡之门户。鞑靼部每自塔
湾踏冰
河,则哱啰
(今刘家寺
)、马尾
、羊坊窝铺数
皆通。
庙西接刘家寺,东连喜鹊
、榆树岘 (即今旱
),数路皆为冲
之地。堡初设,兵丁
强敢战,为虏寇所畏。
庙堡东至芦
堡70 里,南至沙古堆堡50里,西至永安堡30 里,北至河
15步。明代设
守官1员,统领兵丁310名。每年永安中军统领兵马100名于此防冬,所管墩台11座,隘
7
。有墙边10里,无墙斩坡边60里。
19.芦堡故城址
此城址在今靖远县北滩乡芦村西北300米
,是
明代所建关隘
质的堡寨。据康熙版《靖远卫志》载:“其建于万历丙申 (1596年)年。”堡城址平面呈
方形,周
3里, 东西
800米, 南北宽500米。墙为黄土夯筑, 夯层厚0.08~0.1米, 基宽5米,
宽2.6米,残
3~6米。东开门,有瓮城。城
残存有砖台基、
基、
路等遗迹。地表散见青
瓷、黑釉瓷片、残砖、瓦当等。城
有
明代所铸铁钟,钟
为八卦形,钟颈四圆
、
钮,
铸有“钦差守备陕西靖虏卫芦
堡地方都指挥李时节施造。委管芦
堡中军事靖虏卫百户
师尉,委管芦
堡坐堡事靖虏卫千户王
善、守堡舍
郭保保、马朝云、张十
、赵十四等二十九
”等字,无铸造年月。
此堡在靖虏卫北180里 (原志记为“东”,误),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兵粮刘兑创建。是年二月初
工,月底竣工。东至宁夏中卫烟洞
30里,南至苦
90里,西至沙古堆40里,北至河
40里。芦
堡辖地四界是:东至苦
分守中沙河地界10里,西至
庙分守中驼山地界40里,东南至打
赤分守盐池梁地界40里,西南至沙古堆分守八泉地界10里。
芦堡地界与宁夏中卫毗邻,成化、弘治
,松山鞑靼部
没无常,时时在芦
堡饮马整休,
入打
赤、
盐池等
侵掠。芦
堡位居锁黄川之北缘,四面
山错落,形
亢,
壑纵横,鞑靼骑兵隐伏其中,
易察觉。万历二十三年秋,鞑靼每自中卫
滩
入犯。次年筑城,城
无井,城外
有泉,
微,
畜皆可饮用。这里乃孤城边塞之地,但此堡却有着所谓“东通锁黄川,扼
酋之路;西连永安堡,绾松疆之
”的军事防御作用,故在明代颇受重视。因此驻军兵
备较足,筑堡
,设守备
员,中军官
员。坐堡官
员,统领军丁907名,所管墩台19座,隘
7
,
器770位杆。辖有墙边18丈,无墙斩坡边数十里。守备署在堡街西,中军署在堡街东。坐堡官衙在右,仓廒、营
、卒伍井然有序。时百户戴君鹏为守备,行都指挥事,千户傅祟古为坐堡百户,吴登福为中军分管堡务。
芦堡距鞑靼松山银定歹成部300余里,银定每自喜鹊
入寇,袭掠沙古堆、苦
、
崖子诸
,或从中卫乌龙漩、新旧
崖入寇,经
马涝池、看透山
袭
地。所以云:“堡既成,
有可恃而彼无可乘之机,地方赖以保全。”
1.甘肅關隘史(出版書) (現代中短篇)
[1207人喜歡]2.國企女同事 (現代短篇)
[9079人喜歡]3.英雄無敵之召喚萬歲 (現代長篇)
[7247人喜歡]4.我矮你,與你無關! (現代中篇)
[1712人喜歡]5.來自仙界的男人 (長篇)
[1045人喜歡]6.曙光王者 (現代短篇)
[2923人喜歡]7.這個大佬畫風不對 (中短篇)
[4197人喜歡]8.師姐,你們離我遠點! (現代中篇)
[5082人喜歡]9.光怪陸離偵探社 (現代長篇)
[9689人喜歡]10.重生西遊之大唐皇族 (古代中長篇)
[5084人喜歡]11.拳定乾坤 (古代中篇)
[2672人喜歡]12.私密關係 (現代長篇)
[8901人喜歡]13.虛靈破天 (古代短篇)
[7858人喜歡]14.極品全能學生 (長篇)
[8957人喜歡]15.慶餘年 (現代長篇)
[4761人喜歡]16.夢想浸化 (長篇)
[7829人喜歡]17.天才獵妖師 (現代長篇)
[2102人喜歡]18.最強高手在校園/我老婆是校花 (現代長篇)
[4419人喜歡]19.官梯(完整版) (長篇)
[3039人喜歡]20.網洪全都是妖怪 (現代中短篇)
[2850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