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甘肃省文考古所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考古调查发掘,探明这是
汉代仓储遗址。已故吴礽骧研究员在其遗著《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书中对此遗址作了详
介绍,特录于此,以飨读者。
记邮件找地址: dz@JITAIXS.COM
据马圈湾土汉简,汉代似名“昌安仓”,位于疏勒河以南的湖滩南岸低洼沙滩
,东有东泉,西有西泉,西南距小方盘城11公里,东南距今敦煌市区约65公里。仓建于风蚀台地
,呈
方形,夯土版筑,东西
134.8米,南北宽18米,墙宽1.5米,由西向东,第
仓
,
42.3米,宽14.5米,仓
通风孔为三角形,
宽0.9米,
0.9米,北
部3个,
部4个,北
西半部和南
已倒塌,
况
明;第二仓
,
42.3米,宽14.5米,通风孔,北
部3个,
部5个,南
部1个,
部2个;第三仓
,
42.3米,宽14.5 米,通风孔,北
部3个,南
部1个,
部3个,南
因风蚀台地
积塌陷,导致部分墙
随之坍塌。南墙最
,现存7.6米。仓外有两重坞墙,
坞墙,南距仓
12米,原有的北墙、东墙、南墙,现已倒塌,北墙中间仅存
墩台,四角原有角墩,现存西南角墩,残
6米,东南角墩,有倒塌残迹;外坞墙,北墙仅存部分墙
,距
坞墙约24米,东墙、西墙无存,南墙坍塌成土垄,北距仓
91米,中间坞门宽4.7米。在仓
东南50米
,有
小风蚀台地,台地
约10米,
有
小
。1907年,斯坦因在
坞墙
西北角和第二仓
西北角,采集汉简340余枚。1944 年,夏鼐、阎文儒先生在
述小风蚀台地东侧坡
东北角
,曾掘
约7米的探
,
土“泰始十
年二月十七
甲辰造乐生”石刻
件。按,“泰始”为西晋武帝的年号,仅有10年,次年正月即改元“咸宁元年”(275年),由于敦煌距洛阳路途遥远,改元消息或未传到 (此种
况,在汉简中常见),故仍以“泰始”纪年。在坡
,掘
五铢钱和凸形断柄小木器。在北坡附近,掘
丝织品残片和陶片等。以西晋石刻推测,
方盘城仓储遗址,或至东晋五凉时仍在使用。
河仓城位居戈滩所怀
的洼地之中,极为隐蔽,
到近
很难发现这里的仓城。其北临湖,岸边芦苇、
柳、甘草等植
丛生,东西两端为沼泽,
可穿越。南北为
城堡数丈的
戈
,城堡即建在
湖滩3米多的台地
,因临疏勒河,三面环
,故名河仓城。其周围还筑有好几座烽燧,以卫护此城堡。河仓城四周碉堡耸立,
仅墙垣
,仓储规模也足够广
,是储藏粮秣草料、军
兵器等军需
品的
仓库,主
供应守卫玉门关的将士及
往官员使节,以及
往客商之食宿等。如
所考,此城从西汉至魏晋都在使用,
达500多年,成为当年这
地区军事防御
系中的主
组成部分。今虽
目残垣断
,但面对其
的城墙,却似乎仍能
受到昔
驼队
往穿梭搬运粮草、此地金戈铁马巡视威严的繁盛景象。如今这里亦是
著名旅游景点,成为远
而
的中外游客驻足留览怀古之地。
14.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位于今敦煌市东部50多公里的甜井公路以南1.5公里
,其西南3.5公里即三危山,遗址在山
砂砾冲积扇
。遗址东南的吊吊
1.4公里
,有
苦
泉,汉、唐名“悬泉”,清代名“吊吊泉”。自汉代以
,此地为酒泉至敦煌的必经之地,故汉、晋、唐、清各代,均在此或附近置有邮驿。作为西去敦煌接待
往官员宾客和驿卒的站点,此地虽
属于关隘
质,但因其与周边关隘联系密切,故也介绍于此,以供读者参考。
1990~1992年,甘肃省文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
行了考古发掘。汉悬泉置遗址,由坞、传舍、厩、仓等部分组成。坞近正方形,边
50米,面积2300平方米,东北、西南隅各有
角墩。坞门位于东坞墙正中。传舍位于坞
,分为
、中、
三等。沿北坞墙的
组传舍,有四个院落,每个院落
有
廊,中为客堂,
有寝室、洗手间,
有蹲式厕所、净手瓮和排
设施,
约是接待
级官员、外国使者和贵
的所谓“
传”。沿西坞墙的
组“
”字形排开的土整平
,似为接待
般官员和驿置办公
所的所谓“中传”。马厩位于南坞墙外,为棚式建筑。仓位于东坞墙外东南侧,为
方形
型重檐式土木建筑。
遗址土的纪年简,最早的为西汉武帝太始三年 (
94年),最晚的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 (107 年),由此判断,此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
期,废弃于东汉中期。魏晋时期,在汉代废址西南角重建邮驿,筑有块石垒砌的烽燧、坞墙、
屋、马厩等。遗址
历经五期,经
多次整修和改建,延续近400年。遗址
土汉代简牍35 000余枚,经整理编号17 904 枚,
土有字
纸、帛书、印章、笔砚、生产工
、马
、车
、箭镞、生活用
、丝
织品残片、
、画板,以及
量
麦、小麦、青稞、谷子、糜子、豌豆、扁豆、黑豆、苜蓿等粮食、饲料,约6000余件遗
。此外,还在坞
东北角
屋倒塌堆积中,
土墙
题记,
容涉及诏书、医药方等,
其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 (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以墨线界栏,直行隶
,保存比较完整,是极难得的珍品。而因有明确纪年简共存,
土的带字
纸更将
国造纸并用于书写的历史提
到东汉以
。
该遗址是全国目唯
尚存的汉代驿站遗址,所
土的各类文
,
其是数万枚汉代简牍,史料价值异常珍贵,
仅可弥补正史之
足,更
地记载了边陲军事外
、诏书律令、文化典籍、关防邮驿、文书档案、公私信函、契约凭据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容,成为研究汉代以
历史面貌的难得文献。因此,这
发掘工作被国家文
局和有关传媒列入“1996年全国十
考古新发现”,并列为“九五”期间全国重
发现,悬泉置遗址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
保护单位。
悬泉的记载,曾见之于敦煌遗书,据唐《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引《西凉异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
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
山,飞泉涌
,以济三军,
多皆足,
少
盈,侧
悬崖,故曰悬泉。”《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亦载:“悬泉
在县(敦煌县)东
百三十里。
龙勒山
,汉将李广利伐
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
山,飞泉涌
,即此也。
有灵,车马
至即
多,少至即
少。”两
记载讲了
个故事,其实此泉今当地
称“吊吊
”,苦涩
可饮用,当属
称颂
贤的传说而已。
敦煌遗书中有《敦煌二十咏》,其中《贰师泉咏》诗亦云:
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
刀
石
,发矢落金乌。志
飞泉涌,能令士马苏。
15. 金塔寺堡
金塔寺堡在今金塔县城东南2.5 公里,依山傍
有金塔寺,寺
有
土质古塔,
五丈,围七丈,
锐
圆,金墨铜
,塔
洁
,形如古瓶,铎铃四悬,因风而鸣,
供金面释迦佛铜像
尊,十分古朴雄伟。塔
有
殿、小殿、
殿、廊
、钟鼓楼、乐台、山门等。该寺据说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塔为黏土夯筑,并在筑塔时辅以芨芨草绳为筋以防其开裂,故最初名“筋塔”,
塔屡有毁损或重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此地置金塔寺营守备兼管地方,城堡及附近地名遂多冠以“金塔”二字。现塔由清康熙三十八年 (1700 年)游
将军孙
贵倡导修筑,1986 年金塔县政府又
款加固重修,并立碑保护,金塔寺现为省级重点文
保护单位。
金塔堡地冲,为汉武帝太初元年(
104 年)所设之会
县地,属酒泉郡。阚骃云:“众
所会,故曰会
。”其地为河西走廊中段的北部咽喉,其东黑河 (弱
)流贯南北沿岸成为通
,北有狼心山和孤
山可为屏障,南依
山阻隔可卫护肃州,成为汉王朝与匈
烈争夺之地,时驻重兵,并修筑
城壕堑亭障等军事设施,严密防守各
路隘
。随
历经各代,都在此驻军防守,并屯田垦荒,
修
利,发展农业。明初为防御蒙古部族侵扰,
将军冯胜筑遮虏障,墩燧相望,设关防守。清代亦相延如故,驻兵守御,设游
1员,千总1员,把总2员,马战兵146名,步战兵134名,守兵193名, 官马12匹, 兵马146 匹。
《重修肃州新志》云:“金塔寺堡,在(肃)州东北百里,即明金塔寺城也。土城周
百九十丈。嘉靖五年 (1527 年),巡
陈九畴言:‘哈密
徙,居金塔寺等
,宜将肃州北境弃地及威虏旧址,修筑安
之,今设游
。’”可知当时这里曾是安
哈密等
移民之地。史载,嘉靖七年 (1528年),
鲁番将领牙木兰归化
附。巡
唐泽在威虏城、天仓墩、毛目城、
城子 (在金塔寺堡东北)等地散
其众。嘉靖二十八年 (1549 年),巡
杨博又在威虏、金塔寺、
烟墩、东八里堡、西八里堡等十多
地方安置
鲁番帐
700余
。嘉靖三十年 (1551年),在王子庄安
鲁番头目
里
什和察黑包子之子
个虎
等。
鲁番部族除在这
带
行畜牧外,也开始向当地汉
学习农耕种植,并从事商业活
,金塔寺
度成为山西、包头等地客商云集的贸易中心。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 (1716年),肃州卫守备曹锡钺驻扎金塔堡,开垦户坝。清
宗乾隆元年 (1736年)改金塔寺游
营为协镇营。乾隆二十七年 (1736 年),王子庄州同治所由威虏堡移驻金塔寺堡。乾隆五十年 (1785年),王子庄州同彭以懋扩充金塔寺堡,改称金塔城。光绪元年 (1875年),王子庄州同郝迂龙修葺金塔城垣与北门瓮城门及敌楼。民国2年 (1913年),改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为金塔县,今之金塔县城即在此基础
扩建,成为由古代关隘军镇发展而
的河西县城。
16. 镇朔墩
镇朔墩位于金塔县城西北45公里,是汉
城
侧 (南侧)重
烽燧,为居延丝绸古
向西行分南、北两路的标志,也是西域沿丝绸古
东
河西的重
关
。镇朔墩
有
眼泉,
改为
井,向东约2.5公里
即北海子。镇朔墩西北约4公里有
古城遗址,正北2公里
有
东西走向,
约15公里的低矮土丘,今已风蚀为零散残丘,再北去2公里
是汉
城。其东北约3公里
的山
原有
座小城,俗称“石营子城”,可能即当时之关卡。石营子城山
的峡谷为从金塔城到镇朔墩
分
西去玉门、安西或北
越孤
山、
南泉、沙坡泉或
柳泉,去今新疆北境或蒙古国的
路分岔点。据考,此
在汉代为阿尔泰山和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
入河西的捷径。镇朔墩位于当时所筑之偃
(泉)障汉
城与这条古
的
汇点
,成为与黑河通
的肩
障、肩
金关并重的东、西两
关隘,故而
有十分重
的军事战略地位。
直到明、清时期,镇朔墩仍为这烽燧线
的据点,驻有重兵防守。“此为
通之路,由此往西,由此往北,俱经
于斯。”① 其北有镇北墩,以防“孤
山
者”,②并在孤
山的南泉设卡,派兵沿途巡逻,再由镇朔墩向南,有
雁墩、王子庄墩等烽燧烟墩
线排列,直抵酒泉城,成为当时控扼游牧
西
或南
袭掠的重
军事防线,到近代民国时期,镇朔墩
带仍为驻军防守之
地。
————————
①②(清) 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见陈棐:《防边碑》,酒泉县博馆翻印,1984年,第225页。
现镇朔墩为金塔县文保护单位,其周围的“镇朔墩雅丹地貌”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
17. 城堡
城堡位于今金塔县航天镇
城村,为西夏时修筑,是居延塞防线
的
重
关城,现为县级文
保护单位。
城原名平朔城,现存故址修筑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修肃州新志》载:“平朔城,镇夷城北二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门外有
军场。平朔,元时守御,明初为二所,属威远卫。”至今尚存城垣遗址,城呈正方形,边
250米,墙垣残
2米,基宽11米,城
外已辟为农田,城外当年校场遗迹亦平坦可辨。因该城中间有东西走向的隔墙将城
分为二,南、北各占
半,南北两端各开
城门,故称“
城”。当时驻守的元军分为两支,嫡系蒙古
军驻北城,旁系汉军驻南城,故民间称之“蒙汉城”。至清代,该城依然按
疏驻防,嫡系八旗军驻北城,而汉军
营兵亦驻南城,又改称“
汉城”,成为异族统治时期中国军事驻防的
个通例。
18. 威远城
1.住在男神隔闭[穿書] (中短篇)
[5826人喜歡]2.夢想寇袋 (現代長篇)
[6217人喜歡]3.狩獵七宗罪 (現代長篇)
[9071人喜歡]4.超市怀小子 (現代中篇)
[5613人喜歡]5.大明崇禎第一權臣 (古代中長篇)
[5624人喜歡]6.超級掛機系統 (現代中篇)
[1053人喜歡]7.爭霸天下 (古代長篇)
[2483人喜歡]8.甜橙 (現代短篇)
[6368人喜歡]9.槐樹村的男女老少們 (短篇)
[1964人喜歡]10.異界之悟空傳 (現代中篇)
[6825人喜歡]11.渡君劫 (古代中長篇)
[8578人喜歡]12.風雨裏的罌粟花 (現代中長篇)
[8992人喜歡]13.你是明珠,莫蒙塵 (現代長篇)
[3407人喜歡]14.(原神+星鐵同人)[原神+星鐵]你打開了遊戲 (現代中篇)
[2207人喜歡]15.不屈的地酋人 (現代短篇)
[5233人喜歡]16.一元秒殺福袋,千億鉅獎拿來吧你 (現代中長篇)
[7235人喜歡]17.九天神尊葉辰楚靈 (古代長篇)
[1768人喜歡]18.諜子 (古代中篇)
[3226人喜歡]19.回到戰國之我是嫪毐 (古代中篇)
[6991人喜歡]20.血海棠 (現代中篇)
[8919人喜歡]